9年前,24岁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冷晓琨和10名师兄弟南下广东,在“冷门”的人形机器人领域创业。现在证券杠杆哪个平台好,他们造出来的机器人“夸父”,从工厂里的“硅基打工人”,转身成为活跃在全国两会上的记者“采访搭子”。冷晓琨也成为获得2025年度中国五四青年奖章的“90后”企业家。
3年前,35岁的林志伟在海外完成博士后研究,选择回国加入华南理工大学前沿软物质学院担任教授。他在2025年最新的研究中首次揭开了DNA在单壁碳纳米管上缠绕构象的“神秘面纱”,为癌症诊断带来了广阔前景。
1年前,在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就学的“00后”硕博连读研究生徐一凡,加入广东“青年实干家计划”,应用专业知识服务基层生态环境治理。所在的工作站还积极为当地引进专职工程师,推动青年人才“返乡兴水”。
这些青年人,来自不同地域、不同背景,在不同时期做了一个共同的选择—选择广东、汇聚广东,在自己的领域里成长起来。
岭南素有不拘一格不设限、只以实干论英雄的土壤。当前,广东正值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当口,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渴求人才,青年人才正凭着特有的朝气和锐气脱颖而出,以实干担当挑起大梁。
“青年友好”的创业土壤
“为什么是广东?”
冷晓琨的成长中,不止一次被问过这个问题。
作为在山东潍坊长大的“90后”,他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完成本硕博学业,最后跨越大半个中国来到深圳创业,打造出年轻的潜在独角兽公司。
初一那年13岁,学校机器人实验室招收首批学员,冷晓琨申请以“旁听生”身份“蹭课”,很快凭着超强的动手能力频频获奖,高中毕业后被保送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。
2012年春节,冷晓琨作为队长,带领学校机器人团队参加了央视春晚的表演。2015年,他和团队一起创办了一个小型公司,攻克了多项机器人核心技术,在国内外顶刊发表了多篇论文。
下一步,自主研发的机器人要从实验室走向更广阔的市场,走向产业化道路,该往何处去?这一站,他们选择了深圳。
冷晓琨和他研发的夸父机器人
2016年,冷晓琨和团队南下,在龙华区注册成立乐聚(深圳)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。他认为:“改革开放后这几十年,广东乃至粤港澳大湾区,无论是从互联网到智能手机到新能源汽车,还是从软件到制造业的基础优势,以及打造的人才链和供应链,都是全国少有的。”
几年间,依托强大的产业链,乐聚推出Aelos小型双足人形机器人,亮相平昌冬奥会“北京8分钟”。2023年12月,乐聚发布了国内首款可跳跃、可适应多地形行走的开源鸿蒙人形机器人“夸父”,把机器人送进工厂内部的生产线上。2025年,这款机器人实现产业化交付。
今年3月31日,冷晓琨在广东青年企业家助力高质量发展交流会上,谈及当年选择深圳的决定时说:“大湾区和青年人才,就是一个包容和打磨的关系,在我科技想象力最丰富、试错成本最低的阶段,把创业这种最具有不确定性的一个事情,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历练,能够更好地实现产业化。”
冷晓琨在广东青年企业家助力高质量发展交流会上
2015年,一个平均年龄只有28.5岁的团队创立了“影石创新”,造出能在太空中完全裸露、在滑雪时“防抖追踪”的运动相机,连续6年成为全景相机出货量全球第一的品牌。
2016年,师从李泽湘教授的“90后”张峻彬创办了云鲸智能,全球服务家庭超过300万,连续5年单品第一……
在广东,从不缺少这样的青年创业传奇,机会的大门永远向有识者敞开,只要敢想敢做,就有机会创造奇迹。
国际融合的创新氛围
科研人员都清楚,在Science(《科学》)这种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是何等困难。
华南理工大学“85后”教授、博士生导师林志伟,年纪轻轻就达成了这一成就。他2011年在北京化工大学硕士毕业之后,赴美完成博士学业、博士后研究工作,2022年初作为国家级海外高层次引进青年人才,入职华南理工大学,开展独立研究,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课题。
他研究的方向是单壁碳纳米管(SWCNTs),即由单层碳原子组成的一维管状纳米材料,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诸多领域,包括新能源汽车、量子科技、疾病检测等,但是其可控化学修饰是该领域长期存在的一项重大挑战。
林志伟教授在实验室
针对这一挑战,林志伟及其团队,利用DNA首次实现了SWCNTs的可控有序修饰,2022年在Science上发表相关论文。林志伟解析:“精确可控的修饰方法,使得科学家有望像服装设计师一样,按自己的想法‘可定制化’地设计SWCNTs的化学结构和物理性能,进而实现在碳基芯片、量子计算等领域的前沿应用。”
这一年,林志伟获得“2022中国十大新锐科技人物”称号,所在的华南理工大学前沿软物质创新团队,获得第二十四届“广东青年五四奖章”集体提名奖。
然而,DNA在SWCNTs上的具体构象始终未能被揭示,这是自2003年该领域发展以来的一个未解之谜。2025年,林志伟团队通过开发高分辨液相原子力显微镜技术,实现了对该体系的亚纳米级高分辨结构解析,为这个神秘结构拍下高清“靓照”,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Science Advances(《科学进展》,《科学》子刊)上,为相关科研领域打开了一扇新大门。
林志伟教授在工作中
为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“挑大梁”“当主角”,近年来,广东出台专项支持政策,为青年人才松绑减负,破除论资排辈,对取得首创性、原创性、突破性业绩予以重点评价。省重大人才工程、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对青年人才的支持比例提升至65%以上,45岁以下青年科学家牵头的项目数量占总数近一半。2023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中,45岁及以下青年科技人才占比45%,青年科技创新奖获奖者平均年龄仅39岁……
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优秀青年科研团队,在广东“揭榜挂帅”,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,凝练科学问题,开展原始创新、技术攻关、成果转化,激发科创活力。
实干有为的广阔天地
青年干事的舞台,不仅在商业场在实验室,也在基层的广阔天地。
茂名信宜市中心的鉴江边上,一支年轻的硕博生团队,熟练地抛下采样瓶,将取上来的江水拍照并进行比对,记录下相应的实验数据。徐一凡是这个团队的一员。
2021年,信宜邀请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孙连鹏教授团队,为当地流域水环境治理提供专业技术支持,常态化派出硕博研究生在信宜驻点工作。2024年,广东“青年实干家计划”启动实施,中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博连读研究生徐一凡主动加入计划,并将自己的研究方向与流域治理实践紧密结合。
徐一凡在鉴江边上
一年来,徐一凡深耕鉴江流域,曾经为了污染溯源逆流而上排查暗渠,也曾推进研发完善全省首个县域水环境智慧监管平台,连接23个水质自动监测站以及21座污水处理厂进出水监测站等,研发“锦江号”水质监测无人船,还作为共青团工作者,为当地引来多名硕博专业人才。
“一年实干,脚底有泥,眼里有光,我见证了粤西锦绣绿美水廊的蝶变,让我感受到‘兴水利民’的真实温度。”作为环境专业研究生,徐一凡深刻体会到基层环境治理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,在治水一线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成效。
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的人才投入。
徐一凡在开展农村污水治理调研
围绕广东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的实施“百万英才汇南粤”行动计划,今年团省委将继续以项目化形式推动“青年实干家计划”走深走实,重点拓展粤东西北地区和高校“双百行动”结对地岗位。2025年,将推动全省100名博士研究生、200名硕士研究生任职青年实干家,助力广东城乡区域协调发展,联合腾讯公司发起广东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”青年兴乡培育计划,全方位培育兴乡青年人才,让各类青年人才到县镇村的广阔天地里大展才华、大显身手。
不拒众流,方为江海。
从过去、现在到将来,广东都是青年人创业和成长的乐园,也将继续敞开胸怀,迎接更多青年人汇聚而来,在时代中共同成长、互相成就。
《南方》杂志全媒体记者、南方+记者|杨洋
【本文责编】蒋玉
【频道编辑】周丽娜 李拉
【文字校对】华成民
【值班主编】刘龙飞 郭芳
【文章来源】《南方》杂志2024年第8期
证券杠杆哪个平台好